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
Chengyang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
성양성 국가고고학유적지공원
搜索
品质游 · 文化游
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
新闻详情

技术主义时代的精神之花 城阳城考古遗址博物馆笔记

9
发表时间:2024-04-28 16:43作者:王冠

  因为工作的机会,我曾经两次到过信阳。第一次是2000年8月底,我们一行人从兰州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硬座,下午到达信阳站,在车站附近狼吞虎咽了人生第一碗热干面,然后在站前广场上坐在各自的行李上疲惫不堪,一直等到夜里接我们的解放大卡车,除了从未经历过的潮热闷之外,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。

  第二次大概是在2012年的初春,天气微冷,时间算比较从容,遗憾的是这次也没能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,感受一番人情风物,来去的路上隔着车窗匆忙看了看,便又离开了,不过这次喝到了用信阳的水冲泡的信阳毛尖,留下了如茶一般回甘的念想。

  12年后的4月底,非常好的一次机缘,得以第三次踏足信阳,行程计划几经调整,最后到了城阳城考古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。

  博物馆所在的城阳城遗址,曾是楚国的军事重镇,公元前278年,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,屈原听闻后投江而死,楚顷襄王“流掩于城阳”,将其作为临时国都,楚国在此得到了些许的喘息,此后励精图治,收复大片土地,在陈(今淮阳县)重建郢都,楚国也因此将自己的历史延续了55年。

  目前,遗址已发掘了8座楚墓,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000多件。其中1号墓发掘于1957年,出土了中国第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,正是用这套编钟演奏的“东方红”乐曲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回响于浩渺无垠的太空。这一点,彻底“更新”了我对编钟历史的认知。据博物馆展陈内容,城阳城是另外几个重要故事的发生地。

  (来自网络)

  ——“好龙”的叶公曾经在此向孔子问政。城阳城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重要一站,其时,城阳城叫作负函城,位于楚国北部边境,楚国大夫沈诸梁驻守于此。沈所分封的城邑在叶,因此被称作叶公。孔子在负函城见到叶公,叶公请教孔子如何处理政事,孔子回答:“近者说,远者来。”大意是讲:让已经归属于你的人们心悦诚服,就会使身处远方的人们来归附你。到了后世汉代,叶公被虚构成了一位处处显示“爱龙”,实则并不真正爱龙的人士,并由此成了成语故事的主角,从古到今被无数人讽刺别人时引用。从问政到好龙,两个字的差别,确真的是颠覆性的差别。

  ——亡羊补牢。楚国郢都被攻破后,楚顷襄王逃至城阳。面对军队惨败、国都破亡,楚王想起了曾经被自己放逐到赵国的谋臣庄辛,于是派人把他请到城阳城,羞愧难当地讲:“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,今事至于此,为之奈何?”庄辛对曰:“臣闻鄙语曰: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。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后世著名的劝谏典故“亡羊补牢”就是出在此时此地。

  (来自网络)

  “楚文化”的形成和影响的范围,大体上处于长江中游的亚热带气候区,主要是今天的湖南、湖北两省以及河南、安徽、江西部分地区。这一大片区域山川迤逦秀美,湖泊星罗棋布,气候潮热,草木繁盛,多个民族混杂居住,其生活习俗和精神取向带有原始野性色彩和神秘气息。因此,“楚文化”并不限于“楚国的文化”,作为千年古城、楚国故都,城阳城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。博物馆内的展品则充分体现这一点。

  “楚车”。根据楚车形制复原图,这种两轮马车主体分为19个部分或构件,仅主要的马具和马饰就有15种之多,马的勒饰件有“节约”“衔”“镳(biao)”等等。一件车轴两端的饰件“軎(wei)”,青铜制,呈长圆筒形,接向毂(gu)部的一端略粗,外端平面封闭;主体上有凸粗纹路、中间有细纹,贯辖的一侧也有纹路、粗细相间;内侧装饰有一“神兽”,头朝内侧,尾巴扁平状下压、紧贴筒身,初看像是松鼠,但嘴部与松鼠差异还是比较显,整个身体成伏卧状,线条极为流畅,神态生动又不失稳定牢固感。从中不难想象当时楚人在先进交通工具——马车的制造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准,结构设计、材料选用、配件工艺以及装饰物图形图案,无不显示楚人的技术能力和审美层次所达到了高水平。

  “楚笔”。博物馆展出了完整的一套竹简书写工具,包括锛、锯、削刀、刻刀、夹刻刀、竹管、毛笔、锥、工具箱,共有大小21件。如果考虑南方的竹子较北方多,作为书写工具更为便利的话,那么关于毛笔是秦大将蒙恬发明的传说,可能就需要重新考证了。单从刀具来看,就有削刀、刻刀、夹刻刀,这其中可能就包含用于刮去错误或者需要修改内容的工具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“汉青”“杀青”在楚国时代就已经在采用了。

  “楚镜”。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主要是王公贵族享用,是身份的象征。据讲解介绍,楚国铜镜数量众多,制作精良,独具楚韵,尤其是镜背主题纹饰多姿多彩,“楚式镜”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而城阳城博物馆展出了一对铜镜,其亮点在于铜镜的背面是彩绘,在古代铜镜中并不多见。左侧铜镜以黄色、红色绘制,整个图案成比较规整的轴对称——有两条对称轴,变化算不上繁复,但线条间粗细错落有致、自然明快。右侧铜镜的图案相对复杂一些,颜色变化中多了白色,主体图案像是亚热带植物的阔叶、又像是某种动物的长尾,末端分开为两叉、各自朝着自己的尾部自然弯曲;最内侧一圈是三只黄色的“小鲸鱼”,圆圈眼睛和小尾巴极为灵动,“小鲸鱼”各自朝外喷吐出一匹水帘,水帘中间是一些小水滴,水滴的朝向复合重力学原理——大头儿朝下朝外洒向万物。阔叶、尾巴,水帘、水滴,在符合透视原理的情况下,相互叠合在一起,图案紧凑而疏朗有致、富有变化而自然一体、瑰丽奇特而毫不生硬,使画面带有了一定想象表达的“神话故事”的魅力。

  “楚具”。主要是馆里展出的一些酒具和其他日用品。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整套青铜酒盏,数量有36个,像“俄罗斯套娃”——可以根据大小深浅相互套在一起、更方便整理收纳和携带。这些酒盏都是口大底小,大一些的成圆形碗状——上口宽、底部平,小一些的成椭圆状——上口椭圆形、底部是平的椭圆形,上口短的两端中间各有一个“耳朵”平直伸向两侧——用于饮酒时双手把捏酒盏。酒盏制作工艺水平极高,盏壁薄厚适宜、极为均匀,盏口和边缘流畅光滑、但并不会锋利伤手,盏的底部成圆形或椭圆形平面,便于放置稳当。与此对应的,一方彩绘云纹漆案,案面绘有按照“4×9”位置样式排列的36个圆形图案,与“套娃”酒盏数量一致,猜测这些圆形位置是用来放置酒盏或其他饮食器皿的。可见,楚人的生活富足,饮食极为考究,烹饪方法多彩多样,所酿酒的数量不小——仅盛酒的器具就如此“高端、大气”。

  “楚兽”。这里指在城阳城楚墓出土的镇墓兽。此镇墓兽看上去像是一只巨型昆虫类动物,全身黑红色,周身遍布鳞甲,头部巨大、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一,头上长有两支鹿角,两只红色眼睛高高凸起、左右两侧分布,嘴部的造型极其夸张,上颚张开,露出了一口森森白牙,长长的红舌头伸出口外并下垂至下腹部,其前肢略显短小但因紧贴身体而显得有力、正在持蛇吞噬。如展板解说词,“楚人认为动物有沟通幽冥的能力”,“除了不同动物结合外,尚有人与动物的合体,显现出人面兽身、人面鸟身、人面多首等似人非人的神祇或巫觋形象”“充满了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神秘色彩”。

  (来自网络)

  楚文化盛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很多史学著作说,春秋战国时期风云动荡,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转变的时期,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是分裂的,不是统一的。各诸侯国之间和平与战争此消彼长、交替进行,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,富国强兵、依靠实力逐步受到重视和推崇,发展工艺技术成为“现实选择”,能够应用于实践的人才、智能、技巧、发明、学说热闹纷呈。这与前一时代所强调的礼乐制度为本形成了对比或冲突,关于力量的观念和知识,逐渐超过了“礼仪”的在人头脑中的价值排位。吴思在《图说中国文化史》中就认为春秋战国时期“热闹纷出的百家争鸣,也反映着‘技术主义’的一个侧面。”“技术成为一时好尚所在,也同王公贵族追求奢侈生活有关……,不能掩盖技术主义对于春秋战国时的文化进程的深刻影响。”

  从这些论述和分析的启发中,不难想到,包含楚文化在内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,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,有秩序上的破坏,道德上混乱,但长达几百年的混杂纷争,也造就了各种文化的碰撞、交锋和交融,为文明的继续发展找到了动力。在此意义上讲,这样的“技术主义”也就是充沛的文化创造力的体现,只不过是在“技术”所挟带力量的推动下,文化的重心开始由庙堂转向寻常平民,平民精神开始出现并活跃于历史舞台。

  “一方水土一方人”。正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、生产作业方式和民族民俗风情综合作用下,带有原始遗存的野性和神秘色彩的楚文化,在春秋战国这个“技术主义”盛行的混杂时代开出了独特的“精神之花”。从城阳城遗址博物馆展陈物品看,可以想像当年的楚人曾醉心于瑰丽的神话传说,喜欢歌舞饮酒的肆意不羁,追求较少受到约束的习俗和精神气质,从而构成了一幅重感性、重想象,斑斓美丽、多情多彩、深远悠长的精神画卷。

  从历史价值上看,“《诗经》以后的几百年,北方的韵文学便出现了空白。《楚辞》的兴起,标志着诗歌时代的复活,……正标志着楚文化中的原始生命力——感性动力突破理性束缚的结果”。(作者: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冠)

分享到:
@ 2020 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Cycyzbwg.Cn All Rights Reserved
首页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馆内藏品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观众服务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博物馆简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行业资讯
会员登录
登录
其他账号登录:
我的资料
留言
回到顶部